后一页
前一页
回目录
侦探小说
编辑前言



侯安国

  关于推理小说的滥觞,有研究者认为,可追溯到1794年英国作家威廉·高德温的《卡列市·威廉斯》。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意见还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作家艾德加·爱伦·坡的侦探小说。对此,本人用力不深,心得全无,未敢妄断,姑且从众。
  爱伦·坡以谋杀和破案为小说主题创作了五个短篇:《莫格街的谋杀案》、《玛丽·罗杰特神秘案件》、《被盗窃的信》、《金甲虫》、《你就是杀人凶手》。有趣的是,这五个短篇为后世侦探故事的创作建立了五种常用的模式,无论是鼎鼎大名的柯南·道尔、克里斯蒂,还是今天的推理小说作家,无不受其影响。尊之为鼻祖,爱伦·坡当之无愧。
  如果我们以爱伦·坡为起点,推理小说的传承已有一百五十多年,其间的衍变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:
  从爱伦·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为早期侦探小说阶段。这一时期作品少,且多为短篇,作家也大都是业余创作,如英国大作家狄更斯、柯灵斯,他们的作品虽然已经出现了警察形象,而且对后世侦探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但他们毕竟还是严肃文学作家。这一时期的最大贡献是,出现了英国作家柯南·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,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。影响最深的侦探故事。柯南·道尔一共写了四个长篇、六十几个短篇。在作品中,他运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构思,塑造了福尔摩斯这样一个既是科学家又是侦探,既是绅士又是超人英雄的艺术形象。这一形象个性独特,血肉丰满。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,提到福尔摩斯,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。
  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为推理小说的“黄金时代”。这一时期短篇故事逐渐为长篇小说所取代,写作技巧上也逐渐确定了固定的格式。这一时期作品数以千计,名家竞出,如英国的阿嘉莎·克里斯蒂、陶洛赛·赛伊尔斯、玛嘉莉·阿灵厄姆、爱德蒙·克利斯宾,美国的艾勒里·奎恩。厄尔·斯坦利·加德纳、约翰·狄克逊·卡尔等名字,至今仍家喻户晓。“黄金时代”的大多数作家都把逻辑推理绝对化,有的甚至宣扬“直觉”、“神意”,神乎其神,玄乎其玄。破案的侦探是一架“思想机器”,其他人物更是XY,生活气息、社会现实消失得无影无踪,创作仅是作家争奇斗智的竞赛,作品也只是为读者消闲解闷的智力游戏。后世评论家名之“舒适的”推理小说时期,绝非空穴来风。
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是推理小说的发展和衍生时期。这一时期的推理小说具有三大特点:一是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实,接近真正的文学作品;二是出现了犯罪小说、间谍小说及日本推理小说等流派和分支;三是除英美等主要国家外,法国、德国、瑞士、加拿大、日本等诸多国家都掀起了推理小说热潮。这一时期推理小说在内容、体裁、技巧上都有很大突破。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推理小说的“繁荣时期”,想必并不为过。
  “犯罪小说”是推理小说历史中的“美国发明”。起源于美国三四十年代的“硬汉”派侦探小说是其代表,开宗立派的祖师爷更非达谢尔·哈梅特和雷蒙德·昌德勒莫属。两人思想激进,创作态度严肃。在他们作品里勾划出了当时美国社会面貌的某些真实图景,人物不再是为情节需要而安排的XY符号,侦探本人也不是万能的英雄,而是有独特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,给人以真实感。此外,法国的乔治·西麦农和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·杜伦马特,都是犯罪小说作家中独辟新径的佼佼者。
  间谍小说是推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。间谍小说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,并出现了以约翰·布坎、笔名萨卜的亥尔曼·西利尔·玛克奈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威廉·骚墨赛·毛姆、艾里克·安布勒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两大流派。这对后来兴盛时期的间谍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二战后,英国爱国主义情绪高涨,间谍小说又出现了一次高潮。一派继承了布坎一萨卜的传统,以依恩·弗莱明为代表。弗莱明创作了十一部间谍小说,他塑造的代号“007”的间谍詹姆斯·邦德是个杀人不眨眼的超人式英雄,曾轰动一时。后被陆续改编为电影,经几代明星着力刻画,更是深入人心。另一派则继承了毛姆——安布勒的现实主义传统,以英国现代知名作家格雷厄姆·格林和约翰·勒卡雷为代表。格林的《沉静的美国人》、《人的因素》,勒卡雷的《冷落后复出的间谍》、《香港谍影》都是成功而畅销轰动的作品。此外,六七十年代有名的间谍小说作家尚有英国的兰·戴顿、弗雷德里·福赛斯,美国的阿里斯特·麦克林、海伦·麦克英纳斯等。不少优秀作品情节曲折离奇,结构严谨,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北约与华约国之间勾心斗角的间谍战,反映出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。间谍小说以庞大的国际斗争为背景,自然比纯粹的谋杀案更能吸引读者。
  二战后日本盛行的“推理小说”,也不可小觑。二战前,日本推理小说经历了译述西方侦探作品和自己创作侦探故事的过程,还形成了两大流派:一是以逻辑推理为特征的本格派,以江户川乱步、角田喜久雄为代表;一是以科学幻想、变态心理、阴森恐怖和荒诞离奇为特征的变格派,以横沟正史、木术高太郎等为代表。二战后,随着日本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的变化,推理小说开始密切关注社会,这时又出现了以松本清张、水上勉为代表的“社会派”。六十年代崛起的森村诚一既尊重本格派的传统,又重视社会派的特点,把日本推理小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生岛治郎等作家则直接受美国“硬汉”派代表哈梅特影响,作品富于真实感,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。日本推理小说虽不为众多评论家看重,但我们认为,在推理小说西方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中,它终究是亚洲大地上一枝独放的奇葩。正如体育竞赛一样,奥运冠军固然可嘉,亚运冠军也颇值得珍视。
  推理小说于海外,流行一百五六十年,长盛不衰,其间名家辈出,名作更是难以胜数。我们推出“谋杀俱乐部”,本欲将名家杰作穷搜尽罗,但这显然并不现实,也浪费读者钱财。思索再三,只好作如下打算:
  1.照顾传承:编选本丛书时,文学成就和娱乐效果固然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,但我们也非常重视推理小说发展史上各个时期、各个流派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的介绍。我们的想法是,尽可能让读者从我们选录的作品中理清推理小说衍变的脉络,看到推理小说发展的全貌。
  2.限制数量:历代推理小说家的创作数量参差不齐,限于规模,每位作者入选不超出两本著作,不管他是创作逾百的高产作家,还是惜墨如金的慧星作家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:一来可以让读者多了解一些特色不同的作家;二来可以使读者多阅读一些风格各异的作品。
  3.放宽尺度:在这里,我们的“放宽尺度”有两层涵义:一是宽松定义,无论是英美传统的侦探小说,还是后来的犯罪小说、间谍小说、追捕小说、日本“推理小说”以及它们的种种变体,我们都将其招至麾下,择善而录;二是放宽语种尺度,以英语为中心,兼及其他语种。英美作家的作品固然是我们选录的重中之重,且占压倒的优势,是因为推理小说不仅起源于这两个国家,它的市场至今仍为这两个国家作者所垄断,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。但其他国家,如法国、瑞士、瑞典、日本等作家的作品,也并非乏善可陈。既有善可陈,不妨择其善者而陈之,何必弃之如敝屣。
  4.拉近时段:时间越久,理解越难,何况中西方本来就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,隔世隔时,就更难明晓。所以对于十九世纪的作品,除照顾传承我们会选录部分名家名作外,从数量上讲,我们会更多的选择二十世纪的作品。因为这些作品让我们觉得更亲近一些,也更现实一些。
  一种文学形式要生存和发展下去,一靠作家们前仆后继的创作,二靠不同时代读者的捧场。虽然今天仍有不少人对推理小说持有偏见,认为它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,小道而已。但在消遣娱乐中,它却可以锻炼读者的思考能力,增长读者的知识,开后读者的智慧,让读者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。正赖于此,才有了千百万读者的热烈拥戴,才有了推理小说生生不息的历史。
  学习和借鉴只是一种手段,一种过程,创造才是目的。我们出版世界推理小说名作还有一个初衷:那就是让大家看多了以后,也来尝试着动动手,创作创作。尝试多了,手熟了,说不定那天一部推理小说名篇就会在中华大地上诞生,国内空白被填补,那是国人的骄傲,也是我们出版人的幸事。
  
后一页
前一页
回目录
侦探小说